主办单位:
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
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
承办单位:
成都传媒集团
成都市广播电视台
推荐热线:96110
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媒体报道 >> 正文

干实事富民 办琐事暖心

来源:成都日报 日期:2016-07-01


刘剑带领村民发展水果种植产业

      为社区发展 实实在在做些事
      ——记双流区金桥镇鲢鱼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剑
      “我刚去2号楼看了下,客厅有的墙角边线不齐,要重新砌平。”近日,当记者来到双流区金桥镇鲢鱼社区幸福美丽新村其中一个安置点时,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剑正和施工负责人商讨整改细节。自美丽新村安置项目启动建设后,刘剑就把办公室搬到施工现场,每天到4个安置点位走访检查已成他的“必修课”。“美丽新村项目是关系到600户村民的安居大事,一砖一瓦都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刘剑疲惫却坚定的神态令人动容。
      “在基层干工作,不是靠嘴说,是靠脚步实实在在走出来。”刘剑朴实的话语正是他坚持脚步丈量工作法的真实写照。自2007年,放弃已成规模的生意“跨界”当选鲢鱼社区党支部书记后,他每天都会到社区大院里和居民拉拉家常、问问需求。
      “带领上千村民谋发展,这样的二次创业担子分量很重。”靠着“接地气”的踏实工作态度和党员强烈的责任担当,刘剑激活了鲢鱼社区的两委班子,大家凝心聚力抓发展。村、社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、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,基层群众钱袋子富裕起来……如今鲢鱼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。
      “为鲢鱼社区发展实实在在做些事!”写在工作笔记上的誓言如今正一件件变为现实,也成为支持刘剑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念。
      凝心聚力
      社区两委班子活了
      地理位置偏僻、产业定位不清晰、两委班子不齐心、社区经济发展徘徊不前……2007年,刚被推选为鲢鱼社区新一任党支部书记的刘剑,面临着各种纷繁复杂的考验。
      “俗话说‘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农村要发展,班子是关键’。要想改变鲢鱼社区基础设施落后、产业支撑不强的局面,必须要有一个一心为群众、一心谋发展的班子。”拿定主意,刘剑将整合社区两委班子、形成发展合力作为工作突破口。
      与班子成员逐个谈心谈话,了解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特长,在社区两委班子中树立了“不偏亲、不向友、就看谁心里装着群众、就比谁手里有真本事”的思想,对班子成员进行重新分工整合……在刘剑大刀阔斧的改革下,一批想干事、能干事、群众认可、年富力强的干部走到了社区工作岗位上来。
      有了班子,也要建立制度。刘剑担任社区支部书记后,带领班子成员完善并加大了制度建设,用制度规范工作,用制度推动工作的落实。新一届班子完善了党务、村务公开、管理民主方面的一系列制度,切实提高了党务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水平。“这届班子团结、认真工作,能为我们办实事。”仅仅一年多,新成立的社区两委班子就赢得了群众信任。
      党建工作,重要一环就是树立党员榜样,发挥党员带头作用。据悉,鲢鱼社区每个月都要召开党员交流会,刘剑不仅以亲身经历带头讲党课,还鼓励党员们交流思想、畅谈感受,树立党员榜样,传递正能量。
      “党员不党员,只差10块钱。”如今在以刘剑为核心的新一届两委班子的努力下,曾经的落后观念有了质的改变,党员真正成为村民心中领路人。
      调整产业结构
      群众钱袋子富了
      产业鱼龙混杂、缺乏规模、种地经济效益差,村民不愿耕种,田地荒芜,鲶鱼村的落后面貌让刚上任的刘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改变,调整产业是关键!利用自己商海多年积累的经验,结合鲶鱼社区实际,刘剑提出了“业主带动、支部推动、农民参与、高端发展’的产业发展路线。” 在他的努力下,经过几年的发展,鲶鱼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有机蔬菜、优质粮油、水果种植地,经济效应愈发明显。看到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,居民们干事业的积极性更高了。
      脆桃、蓝莓、有机蔬菜……鲢鱼社区5组,成柳家庭农场内,赖贞胜正在田间忙碌着。“刘书记真的是我们农民致富的带头人。几年前我正愁找不到致富门路时,刘书记让我去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学技术,又帮我找了这块地,才一步步有了属于自己的12亩农场。生活也越来越好。”赖贞胜告诉记者。“现在农场有了一定名气。5月份樱桃收获的时候,来我家购买的客户打拥堂,院坝头30多张凳子都坐满了。2万公斤的樱桃在家就卖完了。”
      在鲶鱼社区,像赖贞胜一样依靠合作社搭建平台引入产业致富的例子很多。“这是我引进的双流第一家蓝莓种植基地。在这里上班的村民,一般工人都有2000多元收入。有些村民在这里学了种植技术还自己出去另立门户当老板,发展很不错。看着以前荒芜的土地重新耕种,社区产业发展也开始粗具规模,居民们一步步过上了更好的生活,任何的辛苦付出都值了。”看着眼前300多亩的蓝莓基地,刘剑诚恳地说。

      “今后,我还想扩大观光旅游业,让只是周末来采摘的市民能够留下来住宿消费,进一步扩大鲶鱼社区居民的增收渠道。”谈及未来规划,这位曾博弈商海多年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又萌生了新的生意经。


何均燕和同事送服务上门

      以情暖人 她是办证窗口的服务明星
      ——记彭州市公安局办证中心副主任何均燕
      亲切的声音、和蔼的笑容、整洁的仪表、淡淡的妆容,说起话来柔中带刚,做起事来风风火火,这就是被同事们称为“阳光女警”的彭州市公安局办证中心副主任何均燕。在她带领下,该中心收获了一系列荣誉:全国巾帼文明岗、成都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、成都市劳动模范先进集体(班组)、成都市三八红旗集体、成都市青年文明号、2012年-2014年连续3年获成都市“成绩突出的公安办证中心”、“彭州市三八红旗集体”、彭州市年度窗口绩效考核一等奖……
      建“疑难户口”文件夹
      专啃硬骨头
      “办证窗口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,在这个小社会里,我觉得能量有多大,责任就应该有多大。”办证群众与办证民警虽然往往只有一面之缘,但在何均燕看来,就是这一面之缘,往往事关群众利益和警察责任,事关群众口碑和公安形象。
      采访中,记者注意到,何均燕的工作电脑中,有一个标注为“疑难户口”的专门文件夹,里面记载着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户口疑难杂症。“疑难户口”里记载的只是数据,但前来办证的群众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真情。
      丽春镇的小雨,身世有些悲惨,母亲精神失常,爷爷苦苦支撑着这个贫困的家庭,在办理户籍的过程中,何均燕偶然地与这个不幸的家庭相识,她前后多次到小雨的家中,每去一次,内心便刺痛一次。今年5月25日,何均燕带领彭州市公安局巾帼文明服务队再次回访了小雨一家,并为她过了出生以来第一个生日。简陋的院子里,小雨在大家的陪伴下,吃着生日蛋糕,听着生日快乐歌,露出天真的笑容,泪水从爷爷的眼眶中落下,他用最朴实的话表达着对何均燕和同事们的感谢。
      就因为这一份责任,从2012年至今,何均燕的“疑难户口”里收集的案例和数据越来越丰富,有些是特定弱势群体自身原因造成的;有些是政策衔接的问题;有些是历史遗留的问题。面对这些错综复杂,却又关乎每一个当事人的重要工作,何均燕总是不遗余力。她就像一名“医生”,深知只有诊断出这些疑难户口的“病因”,才能对症下“药”,解决问题,化解矛盾。为此,她没少为群众的事儿奔忙,联系派出所入村核查户口历史情况;衔接相关政府部门查找重要办证依据,这些原本是她可以不做的,但是她做了,而且做得尽心尽力,做到了群众心坎上:有依法更改民族问题的;有依法更正年龄问题的;有妥处历史遗留问题的;有解决“黑户口”遗留问题的……
      她永远都在
      便民服务的路上
      “办证中心民警,永远都在便民服务的路上。”这是对全市所有办证民警的真实写照,何均燕这只阳光的燕子,也跨过彭州的山山水水,飞进百姓家,为他们带去优质的服务。
      彭州市的濛阳镇、敖平镇、通济镇,办证需求量较大,但距离办证中心有些远,2013年开始,何均燕带领团队在三地设立便民服务点,两年之内14万群众告别了跑路时代。“对于其他区域的居民,如果身体不便,可以电话、网络预约,我们都会上门服务。”一名中年妇女到办证中心办证,给何均燕提供了一个情况,丹景山的偏僻处,有一个精神失常的病人需要换发身份证,这位中年妇女没想到,何均燕和同事第二天便驱车赶到病人家中,“真没想到她们这么认真。”

      因为坚持工作原则,注重工作技巧,何均燕带领督促全体办证人员取得很多不俗战绩,仅以从2013年开始的全国户口清理整顿工作为例,何均燕带领全体办证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,采取网上比对、电话核查、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,对2004年以来的户籍档案开展了全面复核、清理工作。从清理工作开始至今,共计核查数据19075条,注销一人多户646人,团队挡获网上逃犯10人。



邛崃市法院火井法庭开展巡回审理

      红色法庭 撑起了大山深处的司法天平
      ——记邛崃市法院火井法庭党总支
      火井法庭距邛崃市区31公里,辖区两乡三镇,面积达到310多平方公里,是成都地区地理位置最偏远、辖区最大、条件最艰苦的法庭之一。但正是这份艰苦才能历练出这样一支队伍:他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“泥腿子法官”,一名庭长、两名书记员、一名法警撑起了这片大山深处的司法天平。
      2014年,小小的火井法庭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“全省优秀人民法庭”,2015年被成都市评为“劳模班组”。
      红色文化融入司法元素
      法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
      走进火井法庭,首先感受到的不仅是法律气息,浓浓的“红色”气息也扑面而来。作为邛崃市法治及党性教育基地,火井法庭打造了两条红色文化走廊,将红色元素与司法元素有机结合。其中外文化走廊以红军长征故事为素材,分成信念、作风、奋进三个篇章,内文化走廊以司法元素为素材,分成红色司法记忆、红色基因传承、红色法庭步伐三个篇章,展现红色司法的进程与传承。法庭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与司法元素有机结合,将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内容融入日常工作中,对内成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,对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。
      火井法庭庭长李耀东告诉记者,由于火井法庭是全国首个以红军长征精神为主题的“红色法庭”,截至目前,3000余名当地党员干部来法庭参观学习,并开展党组织活动,12所中小学上千名师生走进法庭通过倾听红色故事感受爱国主义教育,通过亲身参与模拟法庭和聆听法官讲法律故事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。
      “红色司法服务队”
      送法到乡村
      除了审理案件,火井法庭又是一支“红色司法服务队”,他们经常利用下班时间,节假日时间,把“红色司法服务队”的旗帜带到田间地头、农坝院落,用巡回审理、逢场法律宣传等形式,用以案释法的方式,引导大家树立法治思维,养成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。
      据统计,火井法庭近年来平均每年开展54场巡回审判活动,开展走进法庭听审判活动53次,到火井镇中小学讲法治课,开展模拟法庭10场,场镇法律咨询活动10余次,发放普法宣传资料上万份,法庭成员还被火井小学聘为“法治辅导员”。
      正因为长期的为群众普法,解决矛盾纠纷,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渐强,法庭调解离婚案件,化解赡养纠纷,调处民间借贷、合同纠纷等能调则调、当判则判,化解纠纷案结事了,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。2016年1月至今,火井法庭结案率99%、当庭裁判率85.78%,调撤率70.35%、一审服判息诉率98.01%、二审改发率为0, 审判质效在邛崃法院五个基层法庭中名列第一。
      红色诉讼服务点
      实现“便利店”服务
      火井法庭地处邛崃山脉,属于海拔500米到1000多米不等的山区,为根除山区道路不通、信息不畅、诉讼不便“三大痼疾”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火井法庭打造了“红色诉讼服务点”,开创了电话预约、上门立案、上门审判、当场执行的工作模式,解决当事人立案难、诉讼难、执行难问题,实现全域立案、直接立案,对可以当庭执结的案件由人民法庭直接负责执行,同时推进“一站式、综合性、多元化、全天候、立体化”的司法服务网络体系,实现利用电子显示屏、触摸屏、公告牌、POS机刷卡缴费等平台为当事人提供便捷司法服务。通过整合诉讼服务、非诉服务、诉调对接和法治宣传“四项职能”,实现家门口的法庭“便利店”式法律服务,实现走进一扇门,事务一站清。
      目前,火井法庭立案信息、开庭信息、裁判文书、证据材料100%公开,除依法不公开审理和当事人申请不公开调解案件外,对案件一律实行公开审理和公开调解。新建完成的科技法庭,实现了案件庭审实现同步录音录像并录入电子卷宗,满足山区人民群众案件公开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