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办单位:
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
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
承办单位:
成都传媒集团
成都市广播电视台
推荐热线:96110
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评选榜单 >> 正文

叶德元:“个性”班主任

      叶德元是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一名“80后”历史教师。2015年叶德元被评为“中国最美教师”“党和人民满意教师”“成都市十佳班主任”,2014年,叶德元被评选为“全国模范教师”。他说,他只是“一个有个性的老师”。他的个性体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上:让活动的时间归活动,作业的时间归作业。课堂上的他,教学方法也是“个性”的:一是讲课时力求出彩,使得学生对每节课都充满期待;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,课堂畅所欲言,通过观点交锋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。

      班主任不抓成绩,抓平衡
      2010年,28岁的叶德元进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,接手全年级倒数第二的18班。刚开始,叶德元每天都会收到任科老师的投诉,这个学生迟到了,那个学生上课玩手机……
      然而毕业时,18班还是“第二”只是“倒数”二字被扔掉了,班风学风和班级凝聚力也都被公认是全校最好的。叶德元仅仅用了三年时间,便成功“逆袭”。
      在这三年里,叶德元是如何管理?他是不是抓成绩很有一手?
      抓成绩,一般都会被理解成“抓时间”,搞题海战术。所以,很多家长不赞成副科老师当班主任,认为副科老师根本管不了学生的主科成绩。但叶德元认为,要是班主任教数学就整数学,教语文就抓语文,那就乱套了。
      叶德元不抓时间,他抓的是班级凝聚力,抓的是班训、班刊、班服、班徽……班级文化。18班有班刊,由学生自己设计、创作。它可不是简单的作文集。所有班级活动,一次都不缺;老师、同学亮相,一个都不少;18班有班徽,闪耀在博客上、班刊上、班服上,甚至旅行时,叶德元都会将班徽画在海滩上,拍成照片传回给同学们;18班有班服,花80元在市场买的,也没什么大不了。可那款式,是一位家长开车拉着叶德元跑了3天才定下来的。
      18班的班级班训是“团结努力齐奋进,不蒸馒头争口气”。看到这条班训,很多人都会莞尔一笑,因为它太肤浅、太俗气了,但这是叶德元班级管理的第一个“创意”。叶德元说很多班级文化被搞成了班级美化。那样的班训,美则美,却是散的。班级文化应该切合本班的实际,让老师、学生和家长融合在一起,对班训有一种认同感,有一个共同追逐的集体梦想,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。
      通过叶德元一系列的“创意”,18班的学风发生了根本转变。
      当时,18班的数学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,没有教学经验。校长征求叶德元的意见:是否需要换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?
      叶德元拒绝了校长的好意。原因是:这位数学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关心,并没有像一些老师只盯尖子生。他还特别留意到一个细节——个别学生要求周末补课,这个数学老师拒绝了。因为,她的眼里装着全体学生,她要留足时间备课和钻研教材,以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正是这样的细节成就了18班的孩子们,也成就了一位年轻而优秀的数学教师!
      “我没有抓过成绩。”叶德元自豪地说:“不能死抓成绩,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,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学校收获了什么。”
      叶德元这样的回答,一般人并不相信。可事实是,18班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门特长。
      在18班,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,有一个明确的标准。历史、地理等副科,从来没有被占;午休时,学生偷偷做作业,叶德元会去制止;科任教师占自习课,叶德元也会把教师“赶出”教室。
      有时,体育课没上成,叶德元也会想办法调课补上。在他看来,体育课上好了,学生的体质就会相对较好,体质好了自然有精力学习,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。
      历史课也疯狂
      2012年,全国中学历史教学评比在南昌举行,叶德元代表学校参赛。比赛开始前,他不像别的老师那样紧张,也不像别的老师那样精心的安排好每一个环节,他担心的是没有人来听他的课。上课时,看到很多人走进来,他才觉得兴奋起来,他说:“我是属于人越多越兴奋,越有灵感的那种人。”
      赛场设在南昌二中,上课班级是随机抽取的,叶德元选的是二(6)班,一上课,他开场就说“咱6班人……”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,后面的课堂活动得到了学生积极地参与。课中讲到邓小平,叶德元立刻转换“语言模式”用四川方言模仿邓小平的谈话,惟妙惟肖,逗得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忍不住笑,叶德元兴致更高涨了,他还教学生说四川话,课堂气氛活跃,人人参与期中,甚至让人忘了这是在参赛。
      叶德元语言幽默、应变灵活、基本功扎实,这节课亮点频出,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。叶德元获得这项全国性赛事的一等奖。获奖后,叶德元在博客里写道“顺理成章”,并不是骄傲,此前的辛苦付出让他心中有数,他也明白初中的历史课应该是怎样的。
      当然,也有人说他的课耍嘴皮子,没有知识含量。叶德元的回答是:绝大多数学生将来都不是要走历史专家的路线,对于历史有所了解就好了,能够喜欢就够了。在叶德元开设的“历史也疯狂”选修课上,他给学生们讲吸血鬼、狼人和湘西赶尸人,有人质疑这不是封建迷信吗?其实不然。讲狼人和吸血鬼落脚点在人性的善恶,讲湘西赶尸人,落脚点则是中国传统的“叶落归根”的归乡文化。原本为50人开设的“历史也疯狂”吸引了200多个学生。
      有人批评他的课知识没讲透,没有深度。叶德元的回答是:课堂上有亮点,有细节,有笑声,有哭声,有思考,这堂课就是成功的。
      有人批评他的课没啥可借鉴的。叶德元回答:教学要百花齐放,要是统一模式,就完了。
      叶德元对初中历史课的定位很简单,就是能让学生喜欢。在最近上的一节《汉武帝的文治武功》课上,叶德元和学生讨论了儒家的“三纲五常”,讲了“庄子试妻”的故事,还加入了川剧《马前泼水》的故事。叶德元讲得不亦乐乎,学生听得不亦乐乎,内容要点也没丢下。
     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何倩这样评价叶德元的课,“优美风趣,内容丰富,生活化,说教少。”这样的课堂自然赢得了学生喜爱。 不是为了考试,而是为了兴趣的教学。
      七中育才学校副校长丁世明评价叶德元,他是在践行生活即教育,他用生活去丰富课堂,有非常创新的视角。他开设的选修课,都是学生选课抢得最厉害的。
      创新的“爱的教育”
      叶德元从2007年开始写班级博客,2010年新创设的班级博客“叶老的窝”,这个名为“叶老的窝”从创建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篇博客了,博客里有班级记事、有学生照片、有活动视频,记录着孩子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细节和成长的点点滴滴。因为白天要上课,这些博客都是他在深夜,甚至是凌晨一两点写的。
      除了博客,叶德元还有两个QQ群,一个群里是孩子,一个群里是家长,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当面和叶德元说的话,通过QQ这种书面的形式说出来,家长有什么意见也能够随时跟叶德元交流。
      初一的艺术节,学校要求每个班出一台节目。叶德元只有一个原则,就是“希望每个孩子都要参与”。班级节目效果很一般,但在节目结束时,一位学生妈妈激动地拉着叶德元的手说:“感谢你,这是我女儿长这么大在别人面前表演的唯一一个舞蹈。”
      这句话,更加坚定了叶德元的信念。班级活动中,让每一个孩子都登上舞台,对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意味深长。
      学校举行“好声音”比赛,叶德元挑选了两名内向的没有舞台经验的学生,代表班级去参赛。其他所有同学都充当“绿叶”,给他们俩伴唱。最后,18班在那次比赛中名落孙山,但是,这次活动对两位难得上台的同学,对整个班级,都意义非凡。“给别人机会,成全别人,对拿奖拿到手软的才艺尖子生们,是另一种成长和收获。”叶德元说。
      2014年儿童节,叶德元本来想给班上的学生过一个精彩的节日,可四月底的一天,班上一位家长给他看了一些照片,改变了他的想法。这是一组四川凉山州库依乡中心小学的照片,该校的一个班级,50多个孩子家庭生活窘迫。这组照片震撼了叶德元,他想帮帮这些孩子,让他们也能过一个温暖的儿童节。
      通过提供照片的家长联系,叶德元得知其中部分孤儿的愿望,“我想要一件新衣服”“我想要一个乒乓球”“我想给妹妹买一个新书包”……叶德元收集了39个愿望,学生自由认领,一上午愿望被一抢而空。准备好礼物后,他又给每一个学生、礼物拍了照片,一并寄到了库依乡中心小学。
      半个月之后,库依乡中心小学发来了那里的孩子们收到礼物时的照片,还有一封封稚嫩的感谢信。班里的孩子看着这些照片受到了触动,自己的一个小礼物,竟给别人带来如此大的幸福感,一位学生说:“我真想去看看那里的孩子,我要为他们带我喜欢吃的巧克力和玩具。”
      叶德元认为,教育其实就是爱,就是要用更多更新的方式去“爱”身边的每个孩子,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被爱的幸福。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不停地在创新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,爱班、爱同学、爱生活,贯穿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一刻。
      在家长眼里,叶德元甚至有时候比家长更爱孩子。一位学生家长说:“只要孩子有活动或演出,叶老师有空一定来捧场,我女儿学的长笛,上次在川音演出,当时儿童节刚结束,叶老师也很累,但他还是来了,演奏结束时,他就在后面睡着了。”
      叶德元的同事说,他教学时有股子“疯”劲儿,不仅感染了学生和家长,甚至感染了身边的我们。他对人热情,工作上从不抱怨,充满了活力。
      张玲莉是和叶德元一块儿进七中育才中学的同事。在她眼里,叶德元肯干、能干,也会干,“他很有智慧,随时都有idea(意为点子、想法),想法都很创新,并且执行力相当强。
      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周利甚至说,叶德元走进七中育才是学校的幸运,孩子们遇到他也是幸福,“大家都说他是学校的一朵奇葩,因为他的身上有太多独特的魅力,可以说集勤奋、聪慧、上进于一身。”
      在周利的眼中,叶德元非常善于发现教育的契机,他说:“比如一个学期结束后,梳理这学期的10件大事,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过往,找到他们精华的事。”